蛏子在沙子里面可以跑多快?

224 2024-03-14 05:51

一、蛏子在沙子里面可以跑多快?

蛏子不会跑的,只会在沙洞里上下运动。

蛏子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潮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洞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蛏子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二、怎么判断蛏子的走向?

可以根据海滩上的痕迹来判断。

蛏子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洞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蛏子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三、竹节蛏怎么养?

1、养殖场地选择:养殖选择在中、低潮区、以内湾或河口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地,要求潮流必须畅顺和风平浪静,也可在池塘养殖。蛏子生长在沙层下30公分处,所以对于底质要求较高,最好在表层要有几厘米厚的软泥,中间为泥沙混完,最下层为沙。同时它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适宜生长水温3-32度,喜弱碱性水体,pH值8.01-8.15。

2、蛏田整理: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后,就要对蛏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场地进行耙土和翻耕,对底质较硬的地区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等步骤,使土质变为柔软,适宜蛏子的生长。在播苗前,先要对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用漂白粉泼洒水体中,约2-3天后将水排空,再用茶籽饼,消灭蛏田中的小鱼虾以及螺类,防止其吃掉蛏子幼苗。

3、播苗:播苗时间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温度回升快,可在4月清明节前播苗,而北方则要在5月下旬播苗。播苗前先用木桶或塑料桶盛好苗种,再用海水洗净泥沙,就可以进行播苗了,播苗可采用抛播和撒播两种。抛播适用于埕面宽的蛏田,将蛏苗轻轻抓起,向埕面抛洒,无风时时,可几人交叉抛播,有风时,顺应风力抛播;而撒播则适应于埕面窄的蛏田,同样轻轻抓起种苗,用力向埕面撒播。

4、蛏埕管理:播苗后加强蛏埕管理,经常巡查看,查看蛏苗的生长速度鸡成活率,及时进行补苗和相应措施。在夏季时高温炎热,而蛏埕泥地的散热性较差,不利于蛏子的生长,所以这时就需要加沙进行调节温度,使蛏子处于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加沙时间在6月之前,一般每亩加沙1.5吨,加沙时要求均匀的撒在埕面,另外在暴风雨期间,要注意泥土堆集情况,及时将淤泥推移其他地区。在蛏埕管理时还要注意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防治=工作,以免应其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缢蛏如何繁殖?

缢蛏人工繁殖一般在海边能自动纳潮的泥底质或泥沙底质的池塘育苗,水位低潮时能保证1米深,比重1.005-1.020,最好是1.010-1.015之间,水源好、无污染的地方,育苗一般在9一10月底,

育苗前应杀灭池塘的所有鱼、蟹等敌害,亲蛏成熟性腺为雄蛏是略带淡黄色,丰满表面粗糙主颗粒状,雌蛏为乳白色表面光滑如奶油状,每个1一2龄亲蛏获卵量为5一20万粒,获卵以阴干5一10小时,再加流水刺激,如发现亲蛏开始产卵应立即吊入池塘自行排放,排放培育密度为2一3个/毫升,饵料应以小球藻引入池塘为主,在池塘施肥培育藻类给幼虫摄食,

每次施肥量为氯化铵(即铵态氮肥即可)1斤/亩,磷酸二氢钾0.1斤即可,视摄食情况追肥,一般水温17-30度,最好在20-25度,水温越高,发育越快,6一12天即可变态下沉进入底栖生活,些时应引入一些底栖硅藻培育让其摄食,培育预防一般是定期下一些光合细菌或EM菌入池塘预防底质恶化。一般培育到出海养殖(1厘米大)要3一4个月。

五、螠蛏养殖技术?

1、选种

选择健康、合适的蛏苗进行养殖。最好不要选择淡水浸过的蛏苗和隔夜的蛏苗,这样的蛏苗养殖死亡率会比较高。

2、选地

外涂养殖一般选在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进行养殖。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潮流比较顺畅没有太大的风浪,比较适合养殖,也可以在池塘中养殖,一般情况下蛏子一般都在沙层下面30公分的地方,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在3-32度,比较喜欢弱碱性水体。

3、处理

需要经过翻涂、耙土、平埕后才可养殖。等到在播苗之前,就要对蛏子进行消毒,这样可以有效的消灭池塘中的小鱼和小虾,防止它们把蛏子的幼苗吃掉,影响经济效益。

4、其他管理

蛏子生长期间还需做好补苗、平整涂面、耘苗等管理。另外在风暴雨季要多注意泥土的情况,及时的把淤泥移到别的地方,并且在蛏子管理的时候还要注意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的预防工作,以免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二、蛏子的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

1、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选择在中、低潮区、以内湾或河口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地,要求潮流必须畅顺和风平浪静,也可在池塘养殖。蛏子生长在沙层下30公分处,所以对于底质要求较高,最好在表层要有几厘米厚的软泥,中间为泥沙混完,最下层为沙。同时它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适宜生长水温3-32度,喜弱碱性水体,pH值8.01-8.15。

2、蛏田整理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后,就要对蛏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场地进行耙土和翻耕,对底质较硬的地区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等步骤,使土质变为柔软,适宜蛏子的生长。在播苗前,先要对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用漂白粉泼洒水体中,约2-3天后将水排空,再用茶籽饼,消灭蛏田中的小鱼虾以及螺类,防止其吃掉蛏子幼苗。

3、播种蛏苗

播苗时间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温度回升快,可在4月清明节前播苗,而北方则要在5月下旬播苗。播苗前先用木桶或塑料桶盛好苗种,再用海水洗净泥沙,就可以进行播苗了,播苗可采用抛播和撒播两种。抛播适用于埕面宽的蛏田,将蛏苗轻轻抓起,向埕面抛洒,无风时时,可几人交叉抛播,有风时,顺应风力抛播;而撒播则适应于埕面窄的蛏田,同样轻轻抓起种苗,用力向埕面撒播。

4、蛏埕管理

播苗后加强蛏埕管理,经常巡查看,查看蛏苗的生长速度鸡成活率,及时进行补苗和相应措施。在夏季时高温炎热,而蛏埕泥地的散热性较差,不利于蛏子的生长,所以这时就需要加沙进行调节温度,使蛏子处于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加沙时间在6月之前,一般每亩加沙1.5吨,加沙时要求均匀的撒在埕面,另外在暴风雨期间,要注意泥土堆集情况,及时将淤泥推移其他地区。在蛏埕管理时还要注意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防治=工作,以免应其造成巨大的损失。

六、蛏子和沙蚕的区别?

以下是蛏子和沙蚕的区别:

1. 外观区别:

- 蛏子:蛏子是一种贝类食材,外壳呈扁长形,通常为深褐色或棕色,表面有纵向的沟槽,壳的一端呈现锐角状。

- 沙蚕:沙蚕是一种多足类食材,外形像是一条细长的虫子,身体略呈弧形,呈浅黄色或淡灰色。

2. 生物分类区别:

- 蛏子:蛏子是一种软体动物,科学名称为七星蛏,属于双壳纲和蛏科。- 沙蚕:沙蚕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环节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纲。

3. 生长环境区别:- 蛏子:蛏子通常生长在海水浅滩、岩石或泥沙附近。

- 沙蚕:沙蚕主要生活在沙滩、沙丘和海边的潮间带等环境。

4. 食用方式区别:

- 蛏子:蛏子肉质鲜嫩,常用于烹饪海鲜菜肴,如蛏子煮汤、蒜蓉蒸蛏子等。

- 沙蚕:沙蚕的身体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可作为食材用于烹饪,如炒沙蚕、沙蚕煎饼等。

总体来说,蛏子和沙蚕是两种不同的海鲜食材,从外观、生物分类、生长环境和食用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七、滩涂养蛏子的技巧?

滩涂养蛏子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养殖场地选择:选择内湾或入海口平坦或略微倾斜的滩涂建立养殖场,要求水流顺畅,平稳无大风。同时,水质要无污染,盐度适宜,最好有少量淡水注入。底质方面,表层应有数公分厚的软泥,中间为泥沙,最下层为沙质。围网除害:用0.8cm网目机织网将整个养殖场围起来,网高2~3m,网底边埋于滩泥20cm深,并用泥袋埋紧压牢。围网每间隔5~6m埋设1个撑杆支撑,分上、中、下三处将围网牢牢固定在撑杆上。在距岸边较近的地方留有活动网门,便于管理人员进出。用1‰的化学纯三唑磷水溶液,在围网内的滩面均匀喷洒,全面清除敌害,对于个别清除不彻底的人工捕捉拣净。苗种放养:选择体大、壳薄、色淡、活力强、生长快的健壮苗种进行放养。放养前应对苗种进行淡化处理,使其逐渐适应低盐度的养殖环境。放养密度视滩涂底质、水流和苗种大小而定,一般每亩可放养苗种2~3万只。日常管理:经常检查围网的完好性,防止破损导致敌害生物入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如盐度、pH值、溶解氧等,确保水质符合蛏子生长的要求。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适时调节水位,保持滩涂的适宜湿度。在生长季节,可适量投喂饵料,如浮游生物、小型甲壳动物等,以促进蛏子的生长。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蛏子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常见的病害,如烂鳃病、白斑病等,可采取药物治疗或改善养殖环境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敌害生物,如蟹类、螺类等,可采取人工捕捉或药物驱除的方法加以控制。总之,滩涂养蛏子需要注意养殖场地选择、围网除害、苗种放养、日常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八、小人仙和蛏子的区别?

蛭子就是蛏子,每个人的叫法不同。蛏子的读音:(chēng zǐ)学名:缢蛏。别名"小人仙"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宁波沿海一带多滩涂,对养殖蛏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宁波大众海特产,宁海长街一带,面临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土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

产地: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砂泥底,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蛏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分布在热带,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基本介绍:大竹蛏贝壳长,达14厘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亮口缘与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后端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开口。壳质薄脆。壳表光滑,被黄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生长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壳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带。铰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长竹蛙与大竹蛙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壳薄,两壳相等。

生活习性:蛏子,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养殖蛏子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常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或平坦的滩涂,底质以泥质或泥略带沙为宜。在开春清明前后播苗。一般人工养殖在8个月左右即可起捕,(此时平均每公斤在80只左右).如果是自然种殖的话,差不多要9到10个月,每公斤要100只左右。蛏子按养殖时间长短,又分为一年蛏、二年蛏、三年蛏。

烹饪指导:蛏子食法很简单。从蛏田起捕的蛏子,洗净后,放养于含有少量盐分的清水中,待蛏子腹中的泥沙吐净,然后用薄刀片轻轻剖开蛏子背面连接处,倒在沸水中,稍为停留,加入葱末,即可捞起食用。肉嫩而鲜,风味独特,是佐酒的佳肴。古人曾有诗赞道:"沙蜻四寸尾掉黄,风味由来压邵洋;麦碎花开三月半,美人种子市蛏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