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跳墙?

159 2024-03-15 07:52

一、什么是佛跳墙?

首先感谢邀请。

佛跳墙作为福建的一道名菜,了解下佛跳墙的几个典故:

佛跳墙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墙”?在福州民间有四种传说。

其一是: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其四和其一不完全相同:."佛跳墙"是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肴。据传,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在家中设宴请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亲自下厨,选用鸡、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精心煨制而成荤香的菜肴,周莲尝后赞不绝口。事后,周莲带衙厨郑春发到官银局参观。回衙后,郑春发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效果尤胜前者。一八七七年,郑春发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后,继续年,郑春发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后,继续研究,充实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浓郁,广爱赞誉。一天,几名秀才来馆饮酒品菜,堂官捧一坛菜肴到秀才桌前,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的菜肴,秀才闻香陶醉。有人忙问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于是秀才即席吟诗作赋,其中有诗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弹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了解了佛跳墙的几个典故我们再来了解下佛跳墙的营养滋补作用,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很多菜由于食材不同,决定了食用者的范围不一。但是,也有一些菜属大众流行菜品,不但营养价值高,还老少皆宜,佛跳墙就是其中之一。

营养专家称,佛跳墙的营养价值跟它的制作材料密不可分。据了解,制作佛跳墙所用的食材有鲍鱼、燕窝、火腿、竹笋、干贝等,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是人们滋养身体不可缺少的素材。以鲍鱼为例,它不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还具有多种营养元素,如:钙、铁、维生素等。从营养功效看,它除了是很好的滋阴益精补品,还是清热明目的良方。燕窝,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因为在久远的古代,它就被人们当做上等珍品进贡给皇族成员食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燕窝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都了解了它的功效。很多爱美女性不惜花重金购入燕窝,以期能永葆青春。据中医介绍,燕窝是极佳的养阴圣品,对去皱纹、美容养颜都有显著功效。

此外,佛跳墙中的竹笋、干贝等,也是非常好的养生佳品。比如:竹笋,单从价格看,它的市场售价非常便宜,但营养价值却不可小视。营养专家称,竹笋中含有的维生素量非常大,对肥胖者来说,它还能帮助其减肥,因为竹笋本身具有低脂、多膳食纤维的特点。此外,科学研究发现,食用竹笋,还能有效预防肿瘤。

正宗佛跳墙做法:(如果嫌自己做麻烦,可以直接买搭配好的材料下锅炖就行了。)

原料:海参4只、鸽子蛋10个、鸭胗3个、鸭腿1个、猪肚1/4个、猪蹄3块、冬笋1个、香菇8个、花胶2块、猪脚筋4条、鲍鱼10只、海虾10只、文蛤10个、响螺6只、瑶柱1把、土鸡1只、八角1个、桂皮1片、冰糖50克、味极鲜酱油4勺、姜片若干、花雕酒100毫升。注意:干海参提前4天开始准备,纯净水泡着放入冰箱两天。

配料及做法:姜片、笋片、香菇、鸡腿、虾、文蛤肉等放入锅中,加入花雕酒、些油、鸡汤。锡纸封罐,加盖;隔水炖4小时即可。

希望我的回答让你满意,请题主设为优质回答哦!

二、朋友圈发晚餐的诗句?

适合晚餐发朋友圈的句子有: 1、视体重为无物,视美食为全部。 2、鲍鱼娃娃菜、青椒鸡胗、皮蛋豆腐、炒花蛤、北极贝刺身,今天也是超级丰盛的晚餐。 3、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先上菜后上肉的吃法还有点儿不适应了! 4、丰盛的晚餐,吃的肚子撑得不行,但是有辣椒的全部没敢吃。 5、晚餐好丰盛,千层糕、传统马拉糕、马蹄糕、八宝粥。 6、一个人的晚餐也要丰盛对我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在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后,及时行乐...

三、苏东海洋文化有哪些特色?

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谈到南通海洋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沿海乡镇。南通沿海拥有14个乡镇,其中每个乡镇因其不同的历史形成以及地域上的差异而各有特点,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可挖。就从名字来讲,很多乡镇的名字由来,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或是曲折离奇的传说。比如吕四,其名字由来是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四次驾临吕四。再如如东,如东古代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北宋始就设栟茶、丰利二镇。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和提炼的文化资源。

2.海洋渔业。“舟楫之便,渔盐之利”,这是初始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以及利用。靠海而居,渔业成为人们维系生活的主要产业之一。南通的渔业因拥有全国三大渔场之一的吕四渔场、拥有广袤无垠的泥沙质滩涂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南通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南通的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从一开始简单的滩涂捕捞,到近海作业,再制造大马力渔船发展外海作业,乃至远洋作业;从单一的捕捞发展成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的渔业产业链。因为海洋渔业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一直以来比较大(近几年才随着沿海开发力度的加大,渔业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海洋渔业文化在整个海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民俗风情。主要是沿海的一些风俗、景点等。包括民俗习惯、民歌等。由于地域的缘故,在南通沿海地区有着与内陆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以海门、启东为例,沿海地区的方言与内陆地区的不一样,属于不同语系。在生活、民俗习惯也有着不小差距,其中与靠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从吃鱼的习惯上,通东沿海人们在吃鱼时,特别是在渔船上吃鱼时绝对不能将鱼翻身,渔民们会认为不吉利,把鱼翻过来吃,预示着翻船的意思。在内陆地区就没有这个习惯。同时,在通东地区,人们在闲暇时创造了不少的诗歌,描述了以前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南通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拥有着南通独有的沿海风景。在沿海最东边是最早能看到日出的地方——启东圆陀角,往北便是世界罕见的奇景——蛎岈山牡蛎礁,再往北是江海文明的起源——青墩文化遗址所在地……

4.名人与南通海洋。追寻与南通海洋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名人。对于南通海洋文化的研究,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清末状元张謇,另一个是宋朝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张謇是中国近代放眼蓝色国土,首创海洋开发的第一人。他将南通万亩荒芜滩涂变成了良田;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渔政船,通过渔政维护海洋权益;他第一个以股份制管理模式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通过渔业发展争取海洋资源;他建造了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

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天圣中,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宋代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二百余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还有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南通黄海边上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

5.沿海民间传说。在沿海各地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成为海洋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吕四流传着吕洞滨四次到吕四的故事;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吕四,吃过“天下第一鲜”——文蛤后念念不忘的故事;还有海神娘娘庙、吴妃孤冢的故事……

这些民间传说是沿海渔民的智慧结晶,有些不乏精华,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有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挖掘南通海洋与渔业的民间传说,便是为了取精去粕,将民间传说这一特殊艺术存在,更好地体现于整个海洋文化之中,为宣传和谐海洋、魅力海洋注入更多、更新的元素。

6.海鲜文化。无穷无尽的海洋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各种海鲜是大海赐予我们的珍馐。在南通有着各种鱼类、贝类,还有藻类,因此海鲜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近几年,启东、如东两地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海鲜节,其影响越来越大。海鲜文化其实就是在海鲜烹饪、海产品等方面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海鲜从单一饮食上升至饮食和艺术的双重享受。对于海鲜文化的挖掘将有利于我市海洋渔业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我市海洋渔业产品的推广,更有利于我市海洋文化的宣传。

南通海洋文化内涵深厚,资源丰富。以上归纳的几个部分,基本概括了南通海洋文化的主体,看似散乱无序,其实确有主线贯穿其中,我们所说的精髓就是这根主线。南通海洋文化的精髓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一脉相承。南通海洋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海洋人作出艰苦的努力,相信璀璨的海洋文化如同耀眼的明星照耀海洋事业光辉熠熠。

四、蚊子的雅称?

孑孓 

由雌蚊在淡水中产的卵孵化而成

蚊子的别名叫孑孓或者跟头虫,属于一种蚊科动物,分布比较广泛,且还有很多种类。我国已经发现的有370多种。它的身子是细长的,口器在长吻内。产卵的时候会将卵产在水面上,孵化成水生幼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在水量的,成虫是在陆地的。

五、含有“须臾”的诗句有哪些?

1、《落花图咏》——明 唐寅

忍把残红扫作堆,粉粉雨里毁垣颓。

蛤蜊上市惊新味,鹈鴃催人在洗杯。

肯唱骊歌送春去,悔教羯鼓彻明催。

烂开赚我平添老,知到来年可烂开。

2、《无题》——明 唐寅

儒生作计太痴呆,业在毛锥与砚台。

问字昔人皆载酒,写诗亦望买鱼来。

3、《天池寺》——明 张时彻

我向空中拾瑶草,翩翩使节来何好。

白云迷路合复开,星河挂户夜长晓。

朝来风雨暮来晴,曲岭回回碧草迎。

芙蓉昼见金银气,宝塔宵看舍利明。

文殊台前百尺松,枝枝诘曲盘虬龙。

松根云雾须臾起,化作天边千万峰。

滚滚长江白练飞,岩石壁青天围。

神仙洞口一经过,丹砂却上绿萝衣。

夜半山腰震雷起,白龙下饮天池水。

俄然吐作山下云,疾风化雨三千里。

4、《嘉兴留别诸友》——明 卞荣

春波门外上春船,春涨葡萄绿浸天。

共君细细酌篷底,西望落日横孤烟。

倚篷横玉彻三弄,飞花谁遣回风送。

须臾月出光满座,杯光滟滟金波动。

美人相逢良不多,美景岂可成蹉跎。

为欢未久又为别,空劳春梦落春波。

5、《九月十四日集东麓亭》——明 蔡羽

凉风飒江介,云日弥城邑。

玄宫冠隆坻,爽林秋气裛。

右瞰灵波长,左拱朝寺袭。

红兰委神皋,华薄冒原隰。

晨往苦夕归,孤怀忌群集。

卑枝迕高盖,促席妨长什。

雅投幽翰期,讵宜悲丝泣。

顿辔东轩中,缓带曲阿级。

松游翠阴重,桂动香露湿。

槛高睇营营,巢返听戢戢。

托身本难稽,超景嗟未及。

临发耽须臾,青骊解还絷。

1,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人生的钟摆,须臾停止不得;希望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光芒四射;是优美动听的歌;是奇丽无比的小诗;是令人神往的意境;是朝露、晚虹、是阳光......

2, 人的价值,在接受诱惑的一须臾被选择。

3,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

4,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5, 须臾,太阳出来了,万道光芒驱走了淡淡的晨雾,照耀在丰硕的田野上,照耀在每一张收割庄稼人的笑盈盈的脸上。

6,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 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

9,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0,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六、吃海鲜的诗句?

1,《莆阳歌五绝 其一》元代 何中 两两筠篮湿暖烟,窄衫短鬓袅行肩。到门迎著郎来早,待向街头卖海鲜。 译文:热气中成双成对的竹篮已经浸湿,身着短袖鬓发细长及肩。到门前迎接早来的郎君,等着一起去街头卖海鲜。 2,《送丁太初温州蒙古字学正》元代 吴当 荐豆登霜柚,充庖载海鲜。洞箫吹月下,玉树立风前。 译文:草里都是豆子和成熟的柚子,载着供作食用的海鲜,在明月下吹奏着短萧,树木挺立在微风中。 3,《述怀 其二》元代 唐桂芳 战北多人醢,时危乏海鲜。将军闻号令,警急要戈船。 译文:因为北方战事死伤无数,时局危机海鲜食物匮乏。将领听到军号声,紧急的出动战船。

4,《福安书事 其七》明代 何乔新 去年赈济仰官储,今岁官储半粒无。捕得海鲜将换米,可怜孤溆遇强徒。 译文:去年赈灾的救济粮是官粮,今年的官仓却没有一点储粮。捕捞到海鲜去换大米,可是却在河边遇到了强盗。 5,《捕蟹辞 其五》明代 屈大均 扶胥多蟹况霜天,不独河豚甲海鲜。春蜕何如秋蜕好,拾来螯跪软于绵。 译文:扶胥城里有很多的螃蟹,河豚并不是海鲜中最美味的。春天蜕壳的螃蟹不如秋天的好,捡来螃蟹爪子像棉花一样软。

七、寒露元稹古诗解析?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一,诗词原文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二,诗词译文

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

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

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它都是郁郁苍苍。

三,作品简介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关于节气寒露的诗歌。作者亦是从自然物候与人的两方面精心构思,并创制了该首诗篇。

四,作品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咏寒露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从敦煌文献里发现的,有两种手抄本。其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名字,一题为卢相公咏廿四气诗,一题为元相公撰。

如果不是整理发掘敦煌文献,这一组端然大气的节气诗,将永远与我们失之交臂。

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担任宰相时的元稹一人所作,而是一种高端集体润色的作品,代表着唐朝某一段时间官方诗作的水平。细细品读,此诗很符合元稹诗风。

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

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

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菊花也在此时开放,因此第三候为“菊有黄华”。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此联对仗工稳,气象万千,可谓写寒露诗最好的诗句。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

同时,这里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

一个“扫”,一个“随”,也可看出寒露秋风里的肃杀之气。落叶纷飞,大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这一句是写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

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

这首诗诗风很正,内容质朴,写三候很齐整,颇似元稹诗风,应是元稹二十四节气诗中的上层之作。

八、两相宜是出自哪一首古诗?

“湖光山色两相宜”不是出自古诗,而是出

自网络上的一首《少年游》,作者未知,

原文如下:

湖光山色两相宜,心醉神亦迷。小城春

雨,筑弦竹尺,盼得寒意离。

几番清雾聚而散,时光挥指弹。风动呢

喃,拂煦轻泛,临水望微澜。

释义:湖面风光和山上美景相得益彰,游

玩的人心醉神迷。小城里下起了春雨,弹

着乐器,期盼寒冷的天气离去。清晨的要

气聚了又散,时光飞速流逝。微风轻轻

收,阳光照射下来,在水边望着水中的连

漪,欣赏这美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