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主要产什么鱼?

264 2024-03-04 14:31

一、东山岛主要产什么鱼?

东山岛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的南部,是一个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东山岛产出了多种鱼类。以下是一些东山岛主要产出的鱼类:石斑鱼:石斑鱼是东山岛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由于东山岛海域的水质清澈,温度适宜,为石斑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石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马鲛鱼:马鲛鱼是东山岛的又一重要渔业资源。这种鱼类在东山岛的海域中数量较多,而且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适合各种烹饪方式。鲈鱼:东山岛的海域也盛产鲈鱼。鲈鱼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许多人喜爱的海鲜之一。红鲠鱼:红鲠鱼是东山岛的特产之一,其身体呈红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此外,东山岛还产出一些其他鱼类,如鲷鱼、带鱼、鲢鱼等。这些鱼类不仅为当地渔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为东山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东山岛的渔业资源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中国水产养殖种类?

中国内陆水域共有鱼类8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四五十种。1990年淡水鱼类总产量 523.7万吨,此外尚有虾、蟹、贝类,其产量仅占淡水渔业总产量的 3.2%左右。青鱼、草鱼、鲢、鳙为中国的四大家鱼。鲤、鲫、团头鲂、鳊、沼虾、绒螯蟹、河蚌等亦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就鱼类而言,以温水性者居多,其中鲤科鱼类约占中国淡水鱼类的1/2,鲇科和鳅科共占1/4,其他各种淡水鱼类占1/4。

中国内陆水域的鱼类依地区特点,大体可分为:

①北方区。指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系。主要有鲑科、茴鱼科、狗鱼科、江鳕等耐寒性很强的鱼类。此外,尚有一些鲤科、鳅科、刺鱼科鱼类。

②西北高原区。包括藏北、内蒙古、青海、甘肃、陕、晋等省区。主要有适应于高原急流、耐旱耐咸的鳅科鱼类及青海湖的裸鲤(又名湟鱼)。

③江河平原区。包括长江、黄河、辽河下游的广大平原区及各河干流支流和鄱阳、洞庭等湖。该区鱼类鲤科种属特别多,形成中国淡水渔业中心。

④华南区。包括粤、桂、滇东、黔、闽、台湾省区。主要以鲤科、鳅科、鲇科鱼类占优势。

⑤西南区。指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包括藏南、四川、滇西等省区。主要是鲤科、鳅科和鲇科鱼类,不少种类与缅甸、印度、泰国和越南的相同。大麻哈鱼和鲥鱼是溯河产卵鱼类,鳗鲡是降海产卵鱼类,大麻哈鱼盛产于中国东北,鲥鱼主要产于长江和珠江。

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产业较发达国家之一,其产量一般占世界内陆水域产量的1/10。

中国的淡水养鱼历史悠久,公元前460年范蠡的<养鱼经>是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1958年中国家鱼人工繁殖成功,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不能解决的淡水鱼养殖的关键问题。中国普遍养殖种类以鲤、鲫和青鱼、草鱼、鲢、鳙、鲂、鳊、鲮鱼为主,还从国外引进了鳟鱼和罗非鱼、罗氏沼虾等。

粗放的外荡养殖的有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此外,淡水湖泊中还放养河蟹和养蚌育珠,成果显著

三、红鳍笛鲷的池塘养殖技术?

  1、严格控制水温  

水温与红鳍笛鲷养殖成败关系极为密切,是决定温水性红鳍笛鲷新陈代谢、生长速度及其摄食量的主要因素。因为红鳍笛鲷的适温范围为8℃~33℃,最佳温度是23℃~29℃,故每年8月~11月,红鳍笛鲷生长速度最快(当年生的幼鱼喜较高水温,而三龄以上鱼则喜略低水温)。

唯越冬鱼的低水温极限为8℃,为此,凡是养殖海区的选择预测水温绝对不能低于8℃,否则无法越冬,不利养殖。近年来的养殖实践说明,水温在20℃以下鱼生长缓慢,而的水温25℃~30℃,250克~350克的幼鱼,每个月平均可增长100克以上;350克以上的幼鱼,每个月平均就能增长150克以上。     

 2、苗种来源及销路  红鳍笛鲷的鱼苗来源于台湾人工繁殖鱼苗,每年于5月中旬~6月份向台湾引进,投放3.5厘米~5厘米规格的鱼苗,每尾单价3元左右。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精心饲养到当年春节前,条重可达350克~400克,这是香港民众最爱食用的俏俏货,每公斤价格可达50元~60元。如养成到500克以上的成品鱼,销往台湾地区,每公斤售价达60元以上,且销路极佳。      

3、科学饲养管理      ⑴抓好浸洗鱼苗 凡是采购回的红鳍笛,应首先暂养1星期左右,待体力恢复正常后,使用淡水清洗5分钟~10分钟,将鱼苗迅速捞起放置于预先加工好的帆布小网箱内,箱内应事先注入淡水1吨~1.5吨,让鱼苗于自由游动10分钟左右,即可投入新的网箱中饲养。

对刚投入网箱中的鱼苗,要坚持每5天淡水当洗耳恭听一次;待鱼苗生长体重达到150克~250克时,再改为半个月浸洗一次;当鱼体重达300克以上时,1个月~2个月浸洗一次就行。动作要迅速,应轻拿轻放,务必细心,严禁机械损伤,以防病害发生。     

 ⑵加强日常观察 应每天对鱼体进行动态的观察。一是观察鱼的游动情况。一般正常情况鱼是绕网箱周边作有规律游动的,若发现鱼狂游或乱冲,就应立即分析、了解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二是观察鱼鳃粘液和颜色。如发现不正常的病害问题,应及时做好病害的治疗工作。    

  ⑶严把饵料关 投喂应以新鲜小杂鱼为主,但必须经过饵料机砌碎,同时,应坚持量少次多,每天投喂2次~3次(早晨、傍晚或夜间)。

伏季休渔期缺鲜饵阶段,可投喂彻底解冻饵料,用淡水或海水清洗干净,混合酵母片或葡萄糖粉饲喂,用量为15公斤饵料加30克~50克酵母片(约100片~150片),或25公斤饵料加1公斤葡萄糖粉。严禁投喂冰冻海泥鳅,因海泥鳅含油脂高,不易消化,针食后易上油和患肠炎病。至于具体投喂饵料量,与真鲷网箱饵养投饵基本相同,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8%。 

四、鲷鱼的养殖方法是什么呢?

鲷鱼需要碱性水质 可以放些贝壳 珊瑚类增加水的硬度和碱度,适宜温度:23-32℃ 硬度:9-11dGH Ph值:7.2-8.0 可以放置鲷罐供其躲藏 ,保持水质 ,属于比较容易饲养的鲷鱼类。鲷鱼,真鲷,鲷科,真雕属又叫加吉鱼、班加吉、加真鲷、铜盆鱼。加吉鱼属于鱼纲,鲷(SeaBream)科。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中国沿海均产,但以辽宁大东沟,河北秦皇岛,山东烟台、龙口、青岛为主要产区。

五、红加吉是什么鱼?

红加吉鱼学名真鲷,别名赤鲫、真赤鲷、大头鱼、小红鳞等,是鲷科、真鲷属鱼类。体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腹缘圆钝。体色呈淡红色,腹部为白色,背部零星分布蓝色的小点,至成长会逐渐消失,尾鳍上叶末稍缘呈黑色,下尾鳍缘呈白色。

 真鲷的人工繁育研究,最早为日本广岛国立养殖场的西冈等人于1925年开始进行产卵和形态发育研究。1964年日本神奈川县观音崎水产生物研究所首次获得人工繁育成功。20世纪80年代,日本真鲷养殖产量达3.8万吨余,年育苗量为数千万尾,种苗大部分用于放流增殖,小部分用于人工养殖。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真鲷的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取得试验成功。

六、人工养殖海水鱼有哪几种?

人工饲养的海水鱼有大黄鱼、海鲈鱼、鲆鱼、石斑鱼、鰤鱼、河鲀、梭鱼、鲻鱼、真鲷、黑鲷、美国红鱼、牙鲆、大菱鮃、舌鳎等。 其中:

大黄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浙江。

海鲈鱼在我国的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

鲆鱼养殖位居海水鱼类养殖的前列,在我国的产地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和江苏等地。

鰤鱼在日本已有数十年的养殖历史,已成为日本海水网箱养鱼产量居第一位的重要养殖对象。

七、国内三文鱼有多少种?

国内三文鱼有12种如下:

一、真鲷 海水鱼之王

二、樱鳟 看鱼名就知道在日本很名贵的鱼

三、银鲳 产量低。生长期缓慢物以稀为贵

四、沙梭鱼 依据外形而得名。

五、沙丁鱼 补钙之佳品

六、三线矶鲈鱼 味道鲜美。

七、日本真鲈

八、银节䱝鱼

九、三文鱼 大众餐桌上的美味。讲究三文鱼刺身。

八、小黄鱼养殖技术?

1、喂食:养殖小黄鱼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它们喂食。定期给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它们的生长状态才会好。一般来说,每天早上和傍晚各投喂一次是比较合适的。小黄鱼的摄食是比较缓慢的,在喂食时可以注意一下它们的这个特征。

2、盐度:上面已经介绍过,小黄鱼是近海性鱼,所以在养殖它们的时候需要注意所用水的盐度问题。一般来说,盐度控制在1.8-2.5%即可。盐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3、水温:小黄鱼属于暖温性鱼类,所以它们对周围的水温是有要求的,在养殖时不能让水温太低了。一般情况下,水温在22-26度之间是最适宜的。太高或者太低对它们的生长都不利,会影响它们的食欲。

4、溶氧量以及PH值:在养殖小黄鱼的过程中,水中的溶氧量以及PH值都是需要注意的。溶氧量最好在5ml每升以上,若是溶氧量太少则需要想办法补充。PH指则在8左右比较好。

九、黄花鱼养殖过程?

1

科学培育苗种

黄花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随着水温下降,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大黄鱼春、秋两季繁殖,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幼鱼在近海长大,分散索饵。

中国沿海大黄鱼产卵场约10个,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东海、黄海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南海区不超过30米。

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开始集群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年龄组成不同其个体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大黄鱼处于二者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

2

苗种放养技巧

放养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的,放养的鱼种规格每尾要在100克左右;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的,一般选择60~90克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养成阶段饵料一般以冰冻上层鱼为主,并辅以粉状配合饵料。上层鱼用刀切成适口的鱼肉块,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鱼绞成肉糜,拌成粘性强的团状饵料,用手挤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来投喂。鱼肉糜可混入部分粉状配合饵料或其他饵料,也可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及药物。

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同真鲷、鲈鱼等相比,大黄鱼具有摄食缓慢且量少等特点,因此投饵要慢。高温期间生长最快,为保持商品鱼金黄色的天然体色,养殖后期需在网箱上加盖遮阴物控制光线。最佳生长水温22℃~26℃,盐度1.8%~2.5%,溶氧量为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为8。

3

日常管理方法

池塘要求进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换水;池塘面积以15~30亩为宜,池深2~3米。池水比重在1.01~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温在8℃~28℃,溶氧要求在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要求在8~8.5之间。鱼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1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每天都要换水,水质好时,每天1次,反之2次。高温季节,晚上换水最好,换水量依水质情况而定。大暴雨后池塘表层比重下降明显,换水时应把表层淡水先排出,待海区潮位较高时再进水。每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质。

要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又逢小潮水换水困难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晚上与凌晨的巡塘工作。认真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有浮头不下沉的,要进水(或抽水)增氧。若发现病鱼、死鱼,或无特殊原因而摄食量明显下降的,要及时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池塘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小潮汛换水困难时可投一次。若水质不好又无法进水时,也可以暂停投喂1~2天。其投喂量相应比网箱养成的要偏少些。池塘大黄鱼投喂应固定地点,并且最好固定在靠排水口处,以便把残饵排出池外,投喂速度要慢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若未见鱼群上浮抢食,或下水中摄食时发出的叫声,就不宜再投。

4

疫病防控措施

贝尼登虫病。9~11月为流行季节,在秋苗培育阶段,常与刺激隐核虫、锚首虫混合感染,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时期内造成大批量死亡。病原是贝尼登虫,是一类单殖吸虫,虫体椭圆扁平,白色,长6~7毫米,肉眼可见。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嘴、眼、体表、鳍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状,大小如芝麻粒,也有人称之为“白芝麻病”、“白蚁病”。

虫体数量多时呈白斑状,该虫附着在鱼皮肤上或鳞片下,摄取鱼体上皮细胞血球,造成鱼体创伤,病鱼体表黏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摩擦网壁,以致鳞片脱落,引起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衰竭而死。死鱼体表破烂不堪、黏液增多、鳞片脱落,眼受损,鳍条残缺不全,鳃暗红,鱼体消瘦。把病鱼放在淡水中浸泡几分钟可见到虫体脱落。

最有效方法是用淡水浸浴病鱼20~40分钟,分3次进行,每次浸浴10分钟左右;用150~20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药浴20~30分钟;按鱼体重3%~5%投喂红霉素药饵,连喂5天;用每升30毫克土霉素浸泡10分钟左右,一周后重复一次。

瓣体虫病。该病流行于4~6月份,水温25℃以上时为发病高峰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危害刚培育出的全长20~50毫米小鱼苗。病原为石斑瓣体虫,其身体中部略靠一边有一个卵圆型大核,前部及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

瓣体虫寄生在鱼体表、鳍条、鳃丝上,使鱼体黏液分泌增多,鳃部贫血呈灰白色,鳃丝浮肿,粘有许多泥样污物,体表也有不规则白斑。病鱼食欲减退,摄食大为减少,离群慢游,体色变浅,呼吸困难,很快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此病发病快,病程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大批量死亡,日死亡率可达10%以上。

可用200~25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海水溶液浸洗20分钟,浸洗时密度控制在每升25~35尾并充气增氧;以呋喃唑酮用淡水配成每升20毫克浓度,将病鱼浸洗3~5分钟;以硫酸铜用海水配成每升2毫克浓度浸浴病鱼10~20分钟;浸洗后在饵料中添加20%~30%抗菌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投喂5天至痊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